English

丰收之后怎么办

1999-06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陆彩荣 我有话说

如果你有点空闲,有点时间,到郊外去看看,你就会发现,辽阔的原野上,麦收正在紧张地进行,数万台联合收割机欢快地鸣唱,沉甸甸的麦穗报告着丰收的喜讯。农业部报告说,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……

多少年来,我们盼丰收,想丰收。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,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理想与追求。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,甚至成了世界性话题,一些世界舆论也从反面提醒我们,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。

为了中国的粮食安全,为了对12亿中国人负责,党中央、国务院去年开始,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,实行“三项政策、一项改革”,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。这一政策的实行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也使我国粮食库存迅速增加。

种种迹象表明:中国出现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!因这种供大于求而形成全国各地粮仓爆满,粮库告急,粮食补贴大量增加……

在这种新的情况下,市场向我国粮食生产发出了强烈信号:调整粮食生产结构,完善粮食购销政策,推动粮食生产结构性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。

变化中的中国粮食问题

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。我国人口众多,吃饭始终是头等重要的问题。

建国以来,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。改革开放以后,小平同志又谆谆告诫全党:“农业是根本,不能忘掉。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,也备加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,要求全党牢固地确立农业是基础的指导思想,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,增加对农业的投入,改善农业基础条件,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步伐,改革粮食流通体制,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。

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,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,目前已经具备了每年生产9800至10000亿斤的能力,1995年以来,我国粮食连年丰收,粮食供求正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、丰年有余。

在这种大丰收的同时,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国家果断地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,加强了粮食收购市场管理。大部分粮食收购企业做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。1998年,全国累计收购粮食达到1921亿斤,基本满足了农民出售余粮的要求。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。

但在实行这一重大改革的过程中,也出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新问题。一些地方的农民还在盲目生产市场没有销路,品质差的粮食,粮食购销企业库存中劣质粮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。

实践证明,不分品质、不面对市场需求,一律按保护价敞开收购,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和购销企业的亏损,也不利于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。

仅有高产是不够的市场需要好品种

就在我国生产连续丰收,国有粮库高储存时,又存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:品种结构不合理,优质专用小麦、高质量的玉米等品种相对不足。
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质量的改善,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、优质化,而我国的粮食品种、质量还不能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。据介绍,一方面我国劣质粮库存多,如北方春小麦、南方的部分早籼稻、小麦,质量较差、销路不好,大量积压;另一方面,优质小麦、高质量玉米又短缺。每年我国都要从国外进口优质小麦等。而现在这种不分品种按保护价敞开收购,更加剧了我国粮食的结构性矛盾。

与此同时,国内外粮食差价扩大,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。目前,国内小麦、玉米价格均大大高于国际市场,而且质量差,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,不利我国粮食出口,使我们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余地很小。

所有这些信号都表明,必须在保护农民合理收益,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,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,在坚持“三项政策、一项改革”的同时,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,以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,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重大调整,促进优质粮食品种的推广。

调整粮食购销政策保护粮农长远利益

俗话说,一分价钱一分货。好粮才能卖个好价钱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,长期以来,我们一直以高产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追求。高产的粮食一般口感不好,人们不爱吃,市场上也就不好卖。追求高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有它的合理性。

但在出现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,继续单纯追求高产,不问品质,不仅销路不好,价格难以保证,粮农的利益也就难以保护。故而,为了追求高收益,粮农就必须真正面向市场。

国家计委价格司司长毕井泉指出,国家调整粮食购销政策,也是市场给中国农民的一个信号:粮食生产也要跟着市场走,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,市场上什么粮食好销就生产什么粮食,这样才能获得高收益。那种不问市场,只管埋头种粮,生产劣质粮食的做法就没有出路了。中国的粮食生产需要抓住历史机遇,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。

毕井泉指出,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农业生产必须适应这种变化,调整优化结构,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。通过价格政策,引导农民生产优质、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,真正提高粮食生产效益,最终增加农民收入。

国家采取保护价政策是为了农民的利益,同时,也要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,对那些质量差,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就要缩小甚至退出国家保护价政策范围,为优质品种粮食生产提供保护空间。同时,我们也要看到,调整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要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,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,保护生产者的长远利益。也只有粮食生产结构得到调整优化,我国粮食生产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。

专家认为,从短期看,缩小保护价范围,可能暂时会对部分农民种粮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但从长远看,如果不调整,粮食收购和销售困难还会加剧,农民利益最终还是无法得到保护。应该看到,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在继续,保护价政策还将继续实行,局部的调整只会给我国粮食生产增加后劲。

粮农如果适时调整种植结构,多种优质品种粮食,国家也会按优价收购,从长远看,会保护农民的长期利益。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经历的“阵痛期”。现在不主动地接受挑战,将来就无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。

专家指出,目前粮食供应比较充裕,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,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目前的粮食生产只是基本满足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。从长远看,我国人多地少,自然条件差,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还将继续存在,粮食供应将是偏紧的,我们必须在面对市场的基础上,保护并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,优化粮食的品种,提高粮食质量,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发展。

走过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“阵痛期”,中国的粮食生产就会步入一片新的天地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